文:Alex
數攝影歷史上的名鏡,Zeiss Planar 50mm f/0.7 必定榜上有名。事實上,蔡司同期還推出了一支 X 光機專用的 R-Biotar 100mm f/0.73 鏡頭,據稱在 eBay 上 500 美元(約 HK$4,000)有交易。YouTube 頻道 Media Division 為了試用此鏡不惜大費周章改裝攝影機,難以想像的淺景深效果實在值得影友一看。
相對於 Planar 光學設計,Biotar 鏡頭的成像較柔和,更有散景之王的稱譽。至於這次試用的 R-Biotar 100mm f/0.73 工業用鏡頭不設光圈葉、對焦結構與接環,體型也極其巨大,重量達 5.8kg,非常誇張。最大問題是,鏡後距(尾組鏡片與焦平面的距離)隨物距(前組鏡片與被攝物的距離) 而改變,對焦至 3 米外的物件,鏡後距需縮短至接近 10mm,要用來拍攝電影,Media Division 必須先把攝影機(Kinefinity MAVO LF)改裝,將感光元件移至「機身外面」,對焦則依靠調校機身與鏡頭之間的距離(所以接環也變成多餘)。
▲R-Biotar 100mm f/0.73 鏡頭不設光圈葉、對焦結構與接環,體型極大,重量達 5.8kg,非常誇張。
▲以大片幅相機對焦屏測試,對焦至 3 米外的物件,鏡後距需縮短至接近 10mm。
影片前段包含超大光圈(f/1.0 或以上)鏡頭的基本技術介紹,又解構名導史丹利寇比力克使用 Zeiss Planar 50mm f/0.7 拍攝奧斯卡電影《亂世兒女》(Barry Lyndon)的一些細節(8:26 起),資料甚豐富。不過,心急的影友可直接跳到 16:00 觀看 R-Biotar 100mm f/0.73 鏡頭介紹與攝影機改裝過程,或到 25:13 觀看實拍結果。
▲對焦需調校機身與鏡頭之間的距離。
▲感光元件本來藏於機身內,但試拍時需要改裝,把它放到機身「外面」。
試拍影片在影樓內拍攝,光源只有燭光,感光度設定為 ISO 800。就畫面所見,R-Biotar 100mm f/0.73 的成像甚具特色,在柔和的對比之下仍能擁有一定的細節,而且景深極淺,主持人形容為「眉心與眼睫毛已呈現不同的清晰度」 、「模特兒只要移動 1mm 即失焦」。此外,鏡頭即使遇上強光正面入鏡,成像也幾乎不見眩光或鬼影,在那個年代的舊鏡來說,表現可謂非常優異。
▲R-Biotar 100mm f/0.73 鏡頭實拍畫面。
作為一支並非為拍片而設的工業用鏡頭,R-Biotar 100mm f/0.73 當然有不少的毛病。最明顯的一個是,當燭光放近鏡頭時,火焰的形狀會變得很奇怪;相比之下,寇比力克使用的 Zeiss Planar 50mm f/0.7 便沒有這個問題,而且銳利度及對比均更高,出色的光學質素證明它能成為傳奇,絕非浪得虛名。
▲以 Zeiss Planar 50mm f/0.7 拍攝的《亂世兒女》影片畫面,成像銳利度及對比均更高,感覺更富詩意。
▲超大光圈鏡也能重現那個年代以蠟燭作為照明工具的氣氛。
▲新式攝影器材的感光能力雖然變得極高,但無法塑造出超大光圈鏡頭的畫面質感。圖片來自英國電視劇《Wolf Hall》。
▲新式攝影器材應付弱光輕鬆自如,但畫面卻欠缺個性與特色。
Media Division 影片後段還有拍攝花絮(31:45 起),講解使用此鏡拍片的種種困難之處。除此以外,主持還測試了兩支市場上有售的超大光圈鏡頭的拍片表現,包括:Kipon Ibelux 40mm f/0.85(介紹 38:57 起,結果 40:17 起)、SLR Magic 25mm T0.95 Cine III(介紹 43:18 起,結果 44:06 起),以及兩款減焦增光轉接環(介紹 41:10 起,結果 47:30 起),有興趣的影友可慢慢細看。
▲Kipon Ibelux 40mm f/0.85 全開光圈實拍畫面。
▲SLR Magic 25mm T0.95 cine III 全開光圈實拍畫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