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(上)

日前與友人 Whatsapp 對談,訊息往返中提及沙龍攝影。提到沙龍,筆者必然想起兩個名字,陳復禮與何藩。

何藩的作品強調光影,畫意亦濃,但題材卻接近於「街拍」,而且實驗性相當高,頗為「當代」。可能因為這樣,相比陳復禮,何藩似乎更為外國媒體受落;須知欣賞陳復禮的作品,最好先多讀幾首唐詩。

2009年前後,何藩回港,不同機構舉辦了各式各樣的活動;大師精湛的攝影技藝,精彩的影像,掀起了一陣何藩熱。只不過,在這幾年間,雖然何藩的名字常常掛在人們口邊,但從網上作品看來,他的風格對攝影圏的影響並不明顯;至少遠不及HDR。

當時眾多以何藩為主角的攝影活動之中,有一名為「Evening with Fan Ho」的講座,由 Modernbook Gallery 主辦,邀請何藩現身說法,講述創作及其他攝影見解。筆者雖然未有現場參與,只是幾年之後來在網上看了錄影,但仍覺得精彩非常,所分享的觀點極具啟發性的,因而不惜狗尾續貂,就講座中討論到的幾個主題,包括「藝術修養」「第二次構圖」「主觀真確性」「決定性的瞬間」寫了幾篇解讀;自娛之外,亦嘗試補充一些個人見解。 原文四篇,寫於2015年。本來打算將四文合而為一,但發覺篇幅大長,現分上下兩篇發表 。


一、藝術修養

講座一開始,何藩被問到年少時如何學習攝影。何藩指出當時基本上沒有甚麼攝影課程,所以他只能從一些攝影書籍,畫册,文學作品,詩詞及電影中學習。這與其說是學攝影,不如說是學習藝術,提升藝術修養。他沒提到光圏快門 ISO 白平衡,這些大家都知道;他一開始就提出重要,而又常被忽略的藝術修養。沒有一定的藝術修養,我們都只是在拍照,談不上攝影。此外,何藩亦提及構圖時很倚重直覺,然而直覺何來?大部份正是源自個人的藝術修養。

dcf-travel-img-26893
何藩作品 (網上圖片)

若說攝影是最普及的視覺藝術,沒太多人反對,說相機是高科技產品,同意的亦會佔絕大多數。普及,就要求簡化;高科技的體現,則是一大堆精準昂貴的器材。兩者結合,產生化學作用,成為了簡單高科技商業化。於是,我們經常接觸到關於攝影的各類媒體,見得最多的,就是各類題材的拍攝速成、秘技、必殺技、全攻略,此外就是器材比拼測試;扣除這些,剩下來的大部份都是廣告。

在如此氛圍下學習攝影,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:一、簡單膚淺;二、器材先決。常見的例子,前者有拍攝時濫用特技,拍攝後狂落味精;而後者,則是追機逐鏡,熟讀鏡評機評,高級器材掛滿一身。如今,由既善寫實又能寫意,作品充滿精彩光影與巧妙構圖的大師何藩,提出藝術修養的重要性,尤其具有說服力。

說些半題外話,講你都唔信,據說何藩在創作高峰期,好一段時間,基本上是一機一鏡走天涯的。


二、第二次構圖

第二個值得探討的觀點是第二次構圖。有些人喜歡將構圖等同取景,其實取景只是第一次構圖。抇攝回來,看過全幅影像後,作出剪裁,就是第二次構圖。若非唯一,攝影可說是最強調第二次構圖的平面藝術;不單只有第二次,有時更可以有第三次,以至多次。而促使作者作後期構圖的意念,往往與拍攝時的構思完全不同。我們大概都有過不少拍攝時失手,用錯光圏快門,又或者失焦手震,結果卻有意外收穫的經驗。在這方面,攝影家總是相當務實;管它是否誤打誤撞,啱睇就是佳作。

dcf-travel-img-26894
何藩作品 (網上圖片)

既然第二次構圖如此重要,如此好用,為甚麼何藩在座談中提出時,聽起來又好像很有新意呢?另一方面,為何又會有人忽略第二次構圖,將構圖等同取景呢?似乎沒有太多人深究箇中原因;個人認為,這與攝影發展過程相關。

回顧攝影發展,其普及性的第一次飛躍,大概始於上世紀七十年代,在此之前,能拍出一幅像樣的照片,並不容易,即使不需專業,至少也得有點非業餘知識。大家不妨想像一下:手中相機沒有自動測光,該怎麼拍?那時代拍攝之難,不言而諭。

從七十年代,到八十年代,攝影先後出現了「數碼攝影前」三大發明:先是自動曝光,後來是快速沖印,之後再加上自動對焦。這三大發明,無疑使拍得一幅像樣的照片變得相當容易;那些年,無數一小時3R快速沖曬店,日以繼夜,不停地印出色彩繽紛的照片。

不過,可惜的是,絕大部份的業餘攝影人都是技止於3R,頂多給你再放大至 NR(N大於3)。裁放?肯定是高級組的事情;自已放?咪講笑啦!如此這般,還有第二次構圖的餘地嗎?

可以這麼說,「數碼攝影前」的普及化,是一次不完整的普及化,只普及了拍攝這一部份。至於後製部份普及化的歷史任務,現正由 Photoshop 及一眾數碼光房暗房進行得如火如荼!

註︰關於普及攝影如何影響構圖,筆者另一拙文《 還以顏色 @ 漫話攝影構圖 》亦有論述。

【待續】


相關文章 -
解讀 Evening with Fan Ho (下)

參考連結 - 
Evening with Fan Ho 網上視頻

攝光寫影 -
www.facebook.com/pageposer

 

分享感想
  • ncychan @2017-06-07 11:06:57
    藝術修養 , 這正是大部分攝影者所促缺乏的重心。
    好文章會令人一看再看 ; 爛文章會令人不值一提。
    再次謝謝這篇好文章 !
    攝光寫影 
    @2017-06-07 21:06:49
    咦? 又係你? 太感謝了!多謝閱讀 x 2!
  • KingsingdaviD @2017-05-06 10:24:53
    說出攝影靈魂,深受啟發 !
    攝光寫影 
    @2017-05-06 20:42:16
    Thx! 多謝閱讀!
  • ncychan @2017-05-01 14:16:37
    深入淺出的攝影之道
    攝光寫影 
    @2017-05-01 14:44:44
    Thx! 多謝閱讀!
  • ChingTszHong @2017-04-30 23:33:25
     好文章 :)
    攝光寫影 
    @2017-05-01 14:43:41
    Thx! 多謝閱讀!
  • riricky815 @2017-04-30 21:54:19
    想問有沒有講座的YOUTUBE LINK?
    攝光寫影 
    @2017-05-01 14:40:22
    應在網上還可找到,稍後補回。Thx!
攝光寫影 的其它文章
困。景 攝光寫影 .1 日前 夏天多雨,為免外影動輒需要改期,通常都要有晴天雨天兩手準備。日前到啟德郵輪碼頭拍攝人像,就是遇上天雨不停,活動需由原先戶外為主的 Plan A 改為主打室內的 Plan B。 提到郵輪碼頭範圍之內,有瓦遮頭可供遊... (繼續閱讀)
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
50mm 夜。倩影 攝光寫影 .5 月 6 日 限定的焦距,零散的亮光。只期待偶然的倩影 ...... 據說,只要有倩影經過,晚燈光彩份覺優美。可真?為求驗證,這回合,雖然仍是 50mm 夜攝,但放棄了先前的隨拍,刻意為晚燈影照下的寂靜街頭加添倩影。 ( 請參... (繼續閱讀)
相由心生 @ 草根散記 攝光寫影 「一個人走在夜晚十點的 Mongkok City「等著影像就像流星一樣的來臨 ...... 」 對華語流行音樂稍有認識的,不難看出以上兩句是改自台灣組合優客李林的經典名作《認錯》。「無啦啦」修改兩句歌詞,並非無聊手痕... (繼續閱讀)
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
50mm 夜。人物 攝光寫影 限定的焦距,無盡的故事。只等待人物的出現 ...... 去年十月,辦了一次上中環夜間街頭隨拍活動。隨後將部份習作分為小品與人物兩輯。小品的一輯,配上文字,成為《50mm 夜。小品》拙文一篇。餘下人物的一輯,卻是... (繼續閱讀)
粵曲唱腔 @ 草根散記 攝光寫影 曾在本欄多次提及,小弟不懂音樂,但不知為何,卻總愛拿音樂與攝影比較。這一回更是糟糕,找來更更更不懂的粵曲。 逢星期日早上,TVB 明珠台會選播一些都會大學 (前稱公開大學) 的公開講座。題材天南地北,看了都... (繼續閱讀)
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
片言花語 @ 草根散記 攝光寫影 得悉香港維園花展即將重新舉辦,友人問:幾時?我答:已開始了! 可不是嗎?君不見近日一眾花攝愛好者,忙個不亦樂乎。對他們而言,本年度的花卉展覽早已開始,而且展出場地不限於維多利亞公園。 白梅。西貢獅子... (繼續閱讀)
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
花攝有李。花攝有理 攝光寫影 春節過後,拍攝春花已不再是預習,而是實習了。既是實習,也就不浪費筆墨花言巧語,直接了當,寫點實實在在的東西。 若問戶外拍攝花卉最重要的技巧是甚麼,小弟會答:取景。尤其在編修軟件功能強大的今天,拍攝過... (繼續閱讀)
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
只要人誇好梅花,莫留真相在乾坤 攝光寫影 消息一傳開,相機萬方來。這就是本地攝影生態的寫照。 錦田水尾村,清樂鄧公祠門前的兩株白梅開放,既惹來蜜蜂,亦招倈拍友。面積數十平方米的路旁,攝影師也不少於數十,而梅樹所處位置旁邊橫貫一道雨水溝渠,... (繼續閱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