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些機會…我們有權擁有嗎?

dcf-travel-img-7614

或許,小弟總喜歡在淡季去一些極冷門的地方旅行,「包Hostel」(非「包房」)正常不過,遇上了「人」已夠驚喜、遇上了「同鄉」就更興奮不已了。友人曾笑言:This is your destiny.

同樣經歷也發生在波羅的海之旅身上。話說我來到了立陶宛(Lithuania)首都Vilnius,眼見有個「疑似香港人」當同房,當然又要以一貫開場白打開話匣:「Where do you come from?」她說:「England.」我內心一沉,她馬上補白:「Actually I born in Hong Kong, but I stay in England. 我識少少廣東話嘅。」

兩星期沒有碰過香港人,即使她廣東話不靈光,還得用英語溝通,也別有一番親切感。眼看她年紀應該已三十多歲,原來還是個我們眼中「不務正業」的人。她畢業出來第一份工作是做個Consultant,做了一年後發現非自己所想,便辭職到南美旅居大半年(她的經歷令我有強烈意慾,這是我下一個目標)。她在南美認識到一個美國人,介紹了她到紐約一家Marketing Agent工作,一年半後,她漸生厭倦,又再裸辭,返回老家歐洲歐遊了一年。最後,她因緣際會,有個機會在法國迪士尼工作。雖然她很喜歡迪士尼(因我亦在迪士尼實習過,這又有大量話題),甚至有升職機會,但不想待在一個地方太久,又毅然辭職,往非洲玩了幾個月後,又遇上了一個奧地利人,介紹她一份工作;她工作了一年後覺得刻板工作非她所好,再度辭職,眼見Ryanair有平機票,飛了到波羅的海,展開她漫無目的東歐之旅。

她老早知道香港這個城市早就沒有任何希望,卻似乎不明白我們的規限性,問我,為甚麼還要留在這裡,不往其他地方尋找機會。我笑說,香港護照不能像你們般,能夠隨處在歐盟地方工作呀。她才恍然大悟。我心忖,有外國的護照身份多好,也難怪高官們雖然所謂「心在香港」,還得把子女送到外國了。

到外國工作,坦言依香港護照來說,要得一Working Visa可能有點難度,但從她的身上,卻令我再一次確定旅人的無限可能性。我曾以為這是外國人獨有的「專利」,在種族歧視問題下,亞洲人要像外國人般「旅居」,來一場「人生的Working Holiday」,好像有點天方夜談。從這個外表擺明是亞洲人的女生身上,始覺原來「際遇」這回事,並非外國人的專利,亞洲人一樣可以這樣子「旅居」。在傳統香港人眼中,你覺得她的人生好像一事無成,從我們兩天漫長的對話上,始發現她內心的豐盛,比事業有成的人為高;聽著她在世界各地、不同文化的城市中所得的工作經驗,光是那些說不完的故事已眼界大開,她本人的得著,已能一生回味。

她告訴我,人生得做的事,絕對比單純一份「工作」為多,她不明白,為甚麼有人可以在同一間公司內,工作超過兩年。我告訴她,香港裸辭在許多人眼中幾乎是「死罪」、裸辭一年半載,人生從此玩完。她聽畢後哈哈大笑,幸虧自己早就離開了這個鬼地方。她認為,再好的公司,也囚禁不住她自由奔放的內心,而且,不能裸辭這個文化,在外國公司中,理應連HR也不理解吧?她笑言,如不能轉換環境、喘息一口氣:Why don’t you kill me, please.

對於從沒長遊、從沒聽過這些旅人故事的朋友,大抵又會覺得我「作故仔」,或覺得這些人的行為與思想簡單,有違社會傳統價值觀。假如你是一個身體內有著旅人基因的人,你準會明白我在說甚麼。

當然,我明白這一切還得歸於「際遇」的問題,一個人際遇不同,你旅居十年都未必會遇上到一個幫助你的伯樂,只是,無論閣下「際遇」或「命數」如何,還得要踏出第一步,不然連嘗試都沒做過,只懂終日安於現狀,你永遠只能暗嘆「這些機會…」。

攝於Trakai,  Lithuania

 

【延伸閱讀】Why Stable?

【延伸閱讀】在愛沙尼亞遇上一個廢青的故事

【延伸閱讀】做個豁達的旅人

 

「有故事的旅人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360.days.in.australia

「晞。觀影記事」Facebook Page:
www.facebook.com/jackyheimovi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