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林外史之以柔替剛 @ 草根散記

前文提到,數碼攝影發展初期,菲林數碼孰優孰劣,還是有着不少爭論。然而即使愚昧如小弟,也明白爭拗無謂,因為前車可鑑。前車,就是音響技術。

類似的爭論,在數碼錄音面世的初期,同樣出現於 Hi-Fi 發燒圏中。戰果如何?遠早於數碼攝影普及之前,已經一清二楚。當然,正如時至今日,仍有人忠誠於黑膠碟「si-li-sa-la」的雜音那樣,鍾情於菲林味道的大有人在,即使那些味道是用數碼科技模擬出來的,也在所不計。話時話,為了追求那種獨特的味道與質感,拍菲林、入黑房、又沖又曬搞出一幅照片,小弟認同,亦欣賞。但若只以菲林拍攝,然後數碼掃瞄、數碼打印,又似乎有點兒 ……

過去的四分一世紀,數碼科技為攝影帶來的改變,既深刻,也廣泛。然而本文既曰外史,眾所周知的略去不贅,只選幾項唔講唔覺,講出來又似乎真有其事的分享一下。

消失的秘技

無需特別統計,眾多攝影題材之中,論內容豐富多樣,入門容易,廣受歡迎,非風景莫屬。因此,隨着數碼科技帶來的普及,亦帶旺了一些進階級的風景拍攝技術及器材。而當中一種頗原始、近乎秘技級別的技術,搖黑卡,亦得以從小眾高手走向大眾。然而好景不常,搖卡的技術要求高,即使數碼相機可即時回放檢視,take two 修正,但要搖出滿意效果絕非容易。而在差不多同一時期,拍攝風景的濾鏡配套,無論在樣式、功效及方便程度,均有長足進步,加上編修軟件的落井下石,搖卡秘技可說是方興即艾。

沒落的濾鏡

上面提到,風景攝影帶動了濾鏡的普及。然而亦因為數碼的到來,多種濾鏡逃脫不了沒落的命運。首當其衝的,當然就是那些用來大幅改變色溫的顏色濾鏡。因為類似的效果,無需後製 PS,拍攝時調節一下白平衡可能已經搞掂。Skylight (天光濾鏡) 與 UV (紫外光濾鏡) 變得可有可無,相繼被下放成為保護鏡,之後再被名副其實的無色保護鏡邊沿化。有了數碼影像疊合技術,高減光度的 ND (中性灰濾鏡) 可以放棄。GND (漸變灰濾鏡) 呢?如果熟用後期編修,又不介意影像疊合的話,一定不會選擇 GND。拍一組包圍曝光,然後將幾個亮度不同的影像疊合,做出的效果,肯定比 GND 好。

退化的鏡頭

讀者或感奇怪,鏡頭於拍攝而言,可說是最前線的兵器,質量至為關鍵,科技進步,怎會不進反退?卻原來,真的會。因為數碼 profile,可以彌補不少光學上的缺憾。暈影、變形、色差,只需後期編修撳個制,甚至拍攝時於相機上設定選項,便大致可以搞掂。在此前題下,堅持認真不一定輸,但肯定蝕底。須知道,要以硬件技術解決類似的光學問題,即使技術上可行,成本,以至重量,相信亦非等閒。因此,無論是從金錢支出還是體力付出方面考慮,某程度的光學質量退化,大家亦樂於接受。

dcf-travel-img-50569

圖中上方的照片算不上甚麼佳作,然而卻顯示了數碼攝影的優勢。首先,照片是以三幅採用包圍曝光,拍出不同亮度的影像合成 (下方三小幅)。若非數碼處理,以菲林年代的黑房加光減光技藝,難以做得如此細緻。若依靠 GND 拍攝,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除此之外,此組包圍曝光只是手持拍攝,沒有用上三腳架。因此,三幅影像除了亮度差異,亦有相當程度的位移。Photoshop 的影像對齊功能,解決這問題輕而易舉。換言之,應用 PS 影像疊合,以往又 GND、又腳架、又黑房處理也弄不好的照片,在數碼年代,就是那樣的手到拿來。

攝影因為數碼化而帶來的「暗改變」,除了上述幾項,可列舉的仍有不少。就以相機本身為例,因為數碼才可以無反,反光鏡沒有了,光學觀景器可以取締,機械快門可以換作電子快門等等。各式各樣的改變,共通之處是「以柔替剛」,以電子取代機械,以軟件取代硬件。這可說是數碼化的大趨勢,適用於不同的應用領域。仍以數碼化先行者音響為例,以一台電子琴頂上一隊 band,已是陳年往事。相信可見的將來,數碼攝影的發展,仍會依循這個軌跡。

 

相關文章 -
攝林外史之曬相與編修 @ 草根散記
武器&武功 @ 草根散記
相由心生 @ 草根散記
粵曲唱腔 @ 草根散記
片言花語 @ 草根散記
拍在攝影邊上 @ 草根散記
十年攝事幾番新 @ 草根散記
P 圖隨筆 @ 草根散記
為何拍的照片不夠美?@ 草根散記
蒙古烤肉 @ 草根散記
意境堆砌 @ 草根散記
攝影。感染。羅大佑 @ 草根散記
構?還是不構? @ 草根散記
葉公好龍習攝心態 @ 草根散記
流水落花 scene 去也 @ 草根散記
進退之間 @ 草根散記
選擇困難 @ 草根散記
擁有畫筆便成畫家 @ 草根散記
構圖八達通 @ 草根散記
草根散記 @ 2020/12


攝光寫影 -
www.pageposer.com.hk
www.facebook.com/pageposer

 

分享感想
攝光寫影 的其它文章
遙知不是雪 ─ 嘉道理白梅 攝光寫影 .4 日前 「遙知不是雪,唯有暗香來。」每次拍攝白梅,都會想起這王安石的詠梅詩句。然而即使遠望枝頭點點亮白,即使嗅不到暗香,也絕不會聯想到是雪,因為這裡是香港,降雪記錄絕無僅有。 每年農曆年前後,嘉道理農場都... (繼續閱讀)
厭惡其煩,再談曝光 ( 五、入射光與反射光 ) 攝光寫影 .1 月 2 日 再談曝光,轉眼來到第四篇。之前四篇,討論內容都關乎曝光理論,雖不算深入,卻都是基礎。然而世事奇妙,愈基礎的東西,予人的感覺愈離地。為免堅離地,本篇整合前文的理論基礎,送上些貼地實用的東西。 考慮以下... (繼續閱讀)
編輯推薦
不似大棠,勝似大棠 – 荔公紅葉 攝光寫影 .12 月 27 日 每年聖誕前後,是否有人頂白不得而知,跟紅,就一定有,因為這是追紅拍葉的時節。 論拍攝紅葉熱點,外地不計,本港聖地非元朗大棠莫屬,那裡有全港最具規模的楓香林,每年都吸引大量的追楓人士,當中或可找到小弟... (繼續閱讀)
編輯推薦
厭惡其煩,再談曝光 ( 四、18% 反射率 ) 攝光寫影 .12 月 23 日 上回的一堆文字 ( 三、中間灰 ) ,只說明了選擇中間灰作為「正確曝光」標準的理由。並沒有從物理上定義中間灰有幾灰。相比灰姑娘的灰,中間灰是深?還是淺? 關於中間灰的標準,曾聽過不少傳言。其中一種說法是和... (繼續閱讀)
首頁推介 編輯推薦
練攝影,練影花 – 港系花攝 攝光寫影 經常聽到人們說學攝影、學影相,但不知怎的,練攝影、練影相,聽起來感覺就是怪怪的。或者有人會反駁:唔係喎,好多時都有前輩師兄話,影多啲就得架喇。持這論點的人,肯定不知道「影得多」與「練得多」的分別。單... (繼續閱讀)
編輯推薦
厭惡其煩,再談曝光 ( 三、中間灰 ) 攝光寫影 前文提到,若以某光圏、快門、ISO 設定組合拍攝,拍得到中間灰色的亮度結果,為之正確曝光。接下來要討論的,當然就是中間灰。 中間灰,英文 middle grey,又稱中性灰。這個世界不是非黑即白,介乎純黑與純白之間... (繼續閱讀)
編輯推薦
厭惡其煩,再談曝光 ( 二、EV 曝光值 ) 攝光寫影 接續上一回,今次講 EV。曝光一詞有多種解讀,EV 也不惶多讓,可能更混亂。 EV,曝光值,英文 Exposure Value 的縮寫。這傢伙本來有清晰明確的定義,算式表示如下:      EV = log₂(N²/t) 其中 N 是光圈(f... (繼續閱讀)
編輯推薦
厭惡其煩,再談曝光 ( 一、曝光與感光 ) 攝光寫影 日前過看到一篇教授手動曝光的長文。看罷,更加明白為何很多人都搞不懂曝光。 要徹底明白曝光,有好些概念及詞彙要搞清楚。要搞清楚,是因為在很多攝影論述、教學,以至相機的使用說明,甚至機身上慣用的標示、概... (繼續閱讀)